贵在心态(GMAT710高分分享)
来源: | 作者:passion | 发布时间: 2016-05-01 | 18759 次浏览 | 分享到:


   
 考完GMAT后一直想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但一直纠结于工作和其他烦心的琐事而未能落笔。最近受到邀请,才重拾回这份计划,在考试相关的记忆湮没在无休止的工作中之前,抽空完成了这篇文章,以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点经验。


 

    因为之前看过网上的一些心得,发现大家对GMAT的复习方法,尤其是各题型的复习方法都可谓是众说纷纭。而通过自身的备考经历,我觉得,找到最适合自己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自身英语能力的复习方法才是关键,一味按照CD上那些所谓高分牛人的方法去复习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先简单说明一下自己的一些背景,以给大家提供更相关的参考。

    本人07年非英语专业毕业,至今已近五年时间。现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除向经理汇报等正式邮件外,工作中较少用到英语。但由于自幼对英语学习非常感兴趣,在从小学至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注意对词汇及语法的积累,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基础相对较好。另外,因为对欧美历史、政治、宗教、艺术等文化,尤其是对欧美摇滚与流行音乐十分爱好,平时会主动的去接触相关的影视文字资料,包括——去外文书店购读小说、哲学、语言学方面的书籍、收藏有近千张原版欧美音乐CD、经常浏览如WikipediaYoutubeBusinessWeekAllmusicAllrovi等网站——在满足爱好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语言文化环境,也使得自己在毕业后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的英语状态。这对GMAT考试,尤其是阅读部分,是有极大帮助的。例如,做OG上那篇印第安人水权的文章时,由于对欧美法系中先例判决一般不能被推翻这一机制略有了解,因此比较容易的把握了提出一个先例——提出一个看似与先例矛盾的案例——解释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举例以进一步说明不矛盾这个结论的这样一个逻辑思路,作对了这篇文章所有的题。

    文化背景及语言感觉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以学带考而不是以考带学,才能在应付各种语言类考试时得心应手。毕竟各位考GT的朋友今后将在英语环境中求学与生活,GT只是即将面临的语言挑战中一个微小的环节,整体英语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4月初上可达GMAT的课程之前,我零零散散抽空将OG12做了一遍,对题目的类型以及出题思路有一个整体大概上的了解。对于OG,我觉得做到上述这个程度,知道自己错的题在GMAC标准下为什么算错,在哪个部分有缺陷,这就够了(对数学忘得差不多的人可以着重看看OG上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没必要像CD上那些人似的对RC主题的类型、SC考察的知识点什么的进行细分,再对题目进行分类,搞本好厚的笔记出来。因为鬼佬编写OG的本意也只是起一个guide的作用,让大家对这个考试有个概念上的了解,实际考题比OG难得多,所以在OG上花太多时间去分析形式上的东西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4月第三个周课程结束后,连着五一节请了近一个月的假,在至520日考试前的四周内全职复习。复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做系统中的模拟题,包括PREPGWD。原打算看一下Manhattan的三本教材的,但是翻了一下觉得上面写的东西对自己起到的帮助不是太大,不如直接做题练习来的实在,于是便围绕习题进行复习。

但是,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以做题为主并不是说要进行题海战术,做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从第一次开始就用电子界面并掐时间做:

    GMAT这种computer-assisted test对我们大多数习惯在纸上写写划划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很别扭的,尤其是做RC的时候。因此要适应考试,就要从形式方面入手——不要去下载word版的PREP或者GWD再打印出来做。网上现在好像有考试界面模拟软件下载,推荐大家使用这个东西,而xuegmat模考系统也与实际考试系统的界面功能设计完全一样,可达GMAT学员可以直接使用。

另外,不要给自己什么我还不熟悉考试界面和形式,先熟悉一下再掐时间这样的理由。考试时的时间压力是导致GMAT难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实际考试现场还会有来自各方的干扰,从而如何各种压力下做到速度与正确率的权衡,即,如何掌握好做题节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以从第一次做模拟题开始,就要选模考系统中那个timed模式,来培养这种pace的意识。做题时可以把右上角那个倒计时器隐藏起来以免其太distractive,具体可以依据个人偏好,每做完10道题后点开计时器看看所耗用时间的多少,以便及时对下面做题的strategy进行修正,确定接下来的10道题应如何在速度和正确率之间进行权衡。养成了这种习惯,到实际考试时你就会发现其重要作用了。

 

2. 做完一套题后对所有的题目进行review

    这一点是模考练习的意义所在——不仅要知道错的题为什么错,而且还要知道那些没把握但对的题为什么对,通过举一反三的归纳,才能保证在正式考试中的正确率。如,我每做完一套题后,都会从头到尾把每个题都看一遍,回想一下每个题的做题思路,即,我做题时为什么会选这个选项?是确凿的排除了其余4个错误选项?还是剩2个或3个选项时排除不下去了从而蒙了一个?为什么蒙了这个?是什么导致我当时没能排除剩下这几个选项中的那个错误选项?是时间紧张导致粗心没看到?还是这个知识点没掌握?或是脑筋没绕过那个逻辑的弯儿?然后我会汇总这次模考中出现的问题,对这次考试中粗心、知识点没掌握、或是做题节奏的偏差进行整体分析,并据此对之后的模考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案,从而一步步减少自己出错的概率,做到每做一套题,都体现出这套题的价值。模考系统的一个好处就是在每套题的review界面下面会有一个”Please input your test analysis”的文本框,我便把我上述的错题分析”“蒙对题的分析”“整体问题”“对策方案这四部分写在里面,在今后回头复习时,可以清楚的找回自己当时的思路,有的放矢的进行巩固加强。所以,我花在分析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大于我实际做题的时间,导致我全职复习的一个月中做的题不多——3个周下来(最后一个周没做新题,主要是复习错题、准备作文与看看机经)一共只做了30套,平均一天两套不到。但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却是显著的——排除争议题之外,GWDQ一般全对,V通常可以保证在错4~5个以内。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如果在模考中遇到不明白的题,不要看CD的那些所谓语法笔记或是去CD上发帖问——那些语法笔记上充斥着太多如原句意思不能改”“原句有情态动词就不能删”“being就算错之类大错特错的说法;在帖子中搜索一道特定的题,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牛人在不同的帖子中对同一道题的解释也是七嘴八舌,有些甚至是明显错误的。如果先入为主的将这些东西当成金科玉律,对考试绝对是贻害无穷。因此,如果对哪道题有问题,就直接google这道题的第一句话,第一条搜索结果如不出意外通常都是Manhattan论坛上讨论这道题的帖子。找帖子中那个叫RonPurewal的人的回复,他是Manhattan的明星教师,其对题目的分析全面、深入、独到。可以说,帖子中如有他的回复,那么这道题就以他的分析来盖棺定论了。不过Manhattan论坛原则上只讨论PREP这种有官方答案(即official answer,或简称OA)的题目,对于没有OAGWD,大家可以去beatthegmat或是gmatclub等国外主流GMAT论坛中去找寻答案,实在找不到可以去xuegmat答疑系统中请教答疑老师,总之CD绝对是the last thing you wanna turn to

 

3.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每次模考结果:

    CD上经常能看到如“GWD错了10多道,还有两天就考试了,怎么办?求安慰!之类的帖子。我实在是觉得这种楼主很搞笑——你不去发帖让人家帮你分析错题,反倒让人来安慰你,难道大家都给你打个mmt,你两天后就能考好了?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模考错题多,正说明我们通过正确的归纳总结可以在之后的考试中避免这些错误;模考全对,也只说明歪打误撞的遇到了会做或是擅长做的题目,不代表真正考试时也能撞上同种类型的题。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指导,无论模考结果如何,都可以在正式考试时取得理想的成绩。

 

4.实际考试可能会比模考难

    虽然不想打击大家,但是这确实是事实。因为模考的题目都是静态的,题目顺序都是事先摆好放在那里的。但是实际考试的出题顺序是一个dynamic的动态过程,系统会根据你当前的正确率确定下一题的难度,从而会出现越做越难的情况。如,我在做GWD的时候,Q部分通常可以提前20分钟结束并且保证全对,很多题目不用通过计算,可以一眼看出正确答案。但在实际考试中,感觉每道题都要在草稿本上算半天,概率题(包括概率的DS题)也出现了好多,导致我在蒙了一道题的基础上,在最后1分钟才做完数学,最后分数也只是50——与满分51还差1分,说明大概错了3题左右。V部分同样,较少出现像PREP中那样的很容易能够排除到最后一个选项的情况,很多都是剩下最后两个选项后再进一步判断排除。因此,大家还是要对最后的考试引起重视。但是,这种差别仅在于难易题比例的变化,所以只要通过正确的复习方法把握好本质的做题原则并掌握好节奏,相信大家都可以成功的应付最终的考试的。

 

最后,分各题目类型说明一下我的复习建议(包括对机经的看法):

 

1. Q

    因为数学在自己读书时一直以来都是强项,所以没专门花时间去复习Q部分,仅是看了OG上的相关介绍并做了OGGWD套题中的数学题。但如上所述,实际考试中的数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至少比模拟题要难,所以建议数学尚待提高的同学做一下可达发的那本白皮书或是看看赠送光盘里的讲课视频——我曾翻过那本白皮书,觉得里面的知识内容比OG要全面得多,且题目整体感觉比GWD要难,但当时时间不够,所以就没做这本白皮书,较为遗憾。

    另外,个人感觉数学机经的作用不是很大——数学机经的题目是最多最全的,通常都有三四百道题,但我当时做到100道的时候就实在做不下去了,因为除了那些有多个人确认的版本之外,无法保证机经题目中各项条件的准确性,盲目的做下去意义不大。而且,退一步讲,就是机经的信息是准确的,你做了几百道题之后,对单独一道题又能留下多深的印象呢?我在考试中还真遇到机经中做过的一道概率DS题,但我死活想不起来是选哪一个选项了,且,就是我记得机经中的答案是什么,我也害怕GMAC的老头子给我出一道变体,也不敢轻易把机经的答案摆上去,所以最后还是老老实实自己重新算过一遍。因此,数学机经可以看,但是如果复习时间紧张的话,大可不必每道题都去做,抽那些多人确认过的题目分析下解题思路就可以了。

 

2.SC

    因为自己的语法基础不错,对分词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等语法难点有深入的了解,对悬垂分词、平行结构、常见cliché结构等也有专门去研究过(推荐一本书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中文译名《中式英语之鉴》,在本科考BEC Higher时对我的英语写作起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一开始没把这部分当回事。但是OG做下来后,却发现SCV部分中错的最多的。上课时听了可达老师讲课后,才体会到SC其实考得不只是语法,更涉及到critical thinking这个贯穿整个GMAT考试的主线,即,如何将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逻辑歧义的正确表达出来。所以在可达老师上课讲授的那套SC做题框架中,我着重关注修饰成分位置变化以及代词指代部分等自身薄弱的环节,并且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做SC题时的方法论更加系统化更加容易操作了。当然,如果仅仅学会了这套框架,在做题或考试时拿来一步步往题目上现套,时间上绝对来不及,所以需要在不断的做模拟题的过程中,将这套框架内化为自己做题的思路,或是更高一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感觉,这样才能在时间压力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是我上面特别强调模考联系重要性的原因。经过训练后,我可以平均在60~70秒之内对1GWDSC做出选择,并且保证每套题只错1SC左右。

    SC机经的用处可谓是最小的,因为除了非常确定的那些PREP原题之外,没人能正确的回忆起一道完整的SC题干与选项。但是,从大家回忆起的只言片语还是能够归纳出一些信息,如,我考试之前(旧考纲最后一次考试)的SC机经中提到考到了分号的用法(据说后来OG13中专门提到了这个知识点),我于是便上网查询分号用法的相关文章,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针对学习,保证一旦遇到涉及这个知识点的题我便不会出错。当然最后考试中我也没遇到分号的题目,这是后话。说回来,SC机经的作用还是提供一些较为确定的知识点,以供你提前准备,但较为概括,不能落实到确定的题目,因此实用性不高。

 

3.CR

    我在复习模考的过程中觉得,作对CR题目的关键就是读懂题干和选项——相关性什么的判定以及划清论据论点等逻辑思路的方法的确没错,但是实际又有较多看似无关视为相关或是看似相关实为无关的情况。而对于我来说,做错CR的主要原因是题干或选项的说法太绕,导致读了几遍下来还没了解其关系,在时间的压力下,匆匆选了一个感觉比较靠谱的错误选项。做完后回过头来细细把问题与选项读懂,逻辑推导思路自然也就出来了,所以,我对CR的训练在于一次把题目读懂,通过集中精力,稍微放慢阅读速度,在读题的过程中考虑句式前后的联系,重点关注并理解论点等方法,做到一次或两次读下来便读懂题目与选项,正确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我认为CR机经风险是最大的——一旦先入为主的看了机经提供人错误的思路,很有可能对你临场正确的思路产生负面影响。我当时的CR机经中的第二题就是一道涉及博弈论思想的难题,十多个人给出了3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760的人给出的答案被公认是正确的,甚至有些人一口咬定就是这个答案。但是后来我向可达老师请教后,确认一个只有两个人给出的那个答案才是对的。因为怕受错误机经的影响,我便没继续看下去,最后实际考试中的CR也没有遇到见过的机经题。

 

4.RC

    RC是我比较擅长的题目,通常可以做到一般的文章一遍读下来便可以对大意和脉络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马上可以做主旨题且正确率较高,再回头找相应的细节题。其实之前我也去CD上看过那些牛人总结的什么小安”“小李之类的阅读方法,但是看了后发现这种跳读的方法不适合自己——我如果不把每一个部分都读到的话,心里是没有底去做题的。而自己从头到尾将一篇长文章没有间断的读下来,花费的时间也不多,而且还能保证对主旨题的正确性,也为之后的细节定位提供基础。因此,权衡成本效用,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并没有盲目跟从其他人的方法。另外,我对某些人推崇的那种不读懂文章,直接通过题干或是选项中关键词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或是频率而去判定某选项是否靠谱的做题方法持绝对否定态度——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在某些情况可能会歪打正着的选中选项,但是现在RC的文章呈学术化、逻辑化发展,文章中前后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逻辑内涵,如那道裁缝工会的阅读题,如用这种方法应对,只能使人误入歧途。所以,提高自身阅读的硬实力,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才是加强RC的途径。

    RC的机经我也没看,原因——1.内容太多,时间不够;2.很容易受别人思路的影响;3.觉得自己有在考试时直接读懂文章的能力。

 

5.W

    作文是我准备时间最少的部分,一篇文章也没写,模板也没准备,满打满算只花了两天时间——第一天听了下作文光盘上那个胖胖的老师的讲座,对7宗罪以及GMAT作文的套路进行了了解;第二天找来作文机经看看都有哪些题目,考虑一下每一个题目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立论,用哪些事例去说明。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作文机经是各项机经中最有用的一个,因为如果在考场上拿到题目后现去考虑行文思路的话,除非你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否则半个小时绝对写不完。作文机经的作用就在于让你事先构思,到了考场后只需要抓紧时间把想说的话组织组织说出来就可以了。而且机经题目也不多,一天时间去考虑绝对够用的了。不过我当时的issue部分因为中间两段写得有点多,最后一段没时间写了,写了一句结论后就匆匆收尾交卷,导致作文分不高,只有5分。

    另外,说一下我对模板的看法。我之前也想参考模板的,但是上CD后发现有很多人都因为抄模板而被判低分,而那些所谓的模板句式并不比我自己写出来的句式要好多少,且那些模板大都充斥着我很讨厌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cliché,更有甚者,一篇模板最后一段开头三句话全是虚的,没提到任何关于主题的东西。我不知道GMAC的老头子是否偏好这种凑字数的文章,但是我绝对不会违心写这种让我反感的东西的。所以最后的作文全靠自己吹,结果分数还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大家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模板——因为只要论点合理,思路清晰,表达正确的话,分数都不会低的。

 

零零散散说了好多,最后还是要写个结尾段,呵呵~ 希望自己的复习经历能对大家的备考起到帮助,并祝大家都能考取理想的成绩,申请到心仪的学校~



​更多内容请您加公共微信关注: